ArchDaily 深耕辑 是对在某个类型建筑长期实践的设计师进行采访,受访的设计公司需成立十年以上,或在某个专项建筑领域内拥有众多建成和在建项目,并已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成执设计是一家深耕于地产设计领域的创新型建筑事务所,在商业综合体、高端住宅、文旅度假、高端酒店、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建成众多项目。成执设计立足“设计本源”,坚持持续研发与独特创新,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这其中也包括了加拿大Wood WORKS木材设计大奖。在高周转的地产项目中做木构研究,并成立木结构设计与建造的隽执科技研究中心,是非常规型设计公司,因此成为了本期深耕者的采访对象。
#建造研究:木构建筑
ArchDaily(韩双羽):为什么选择木结构作为研究方向?
成执设计(李杰):材料是最基本的建筑要素,他们所承担着是建筑最根本的物质层面。作为建筑师我们也一直在探寻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未来一定是装配式技术的规模发展时期,所以多年来我们深入研究了多种材料的装配式方式和性能。木构建筑特点鲜明,第一,木材源自自然,使人类具有温暖的心理认知。第二,木材通过现代技术改性后,极大提高了结构性能,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超越了钢铁和混凝土。第三,木材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材料,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曾经为世界所惊叹,其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出现了断层现象。
因此2016年,我们成立自己的木结构研究中心,并相继将其公司化,通过创新性设计与技术研发为主导的木构设计+建造一体化模式,来实现我们对木构建筑的理解和追求。我们在木构领域已经实践了4-5年,基于我们独特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预制拼装体系,建成了一批极具个性和现代特征的木构建筑,也颠覆了很多人对木构建筑的理解和看法。
ArchDaily:成立隽执科技,你们是怎么样来研究木结构设计与施工,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细分?
成执设计(李杰):我们在刚成立木构建筑研究中心时发现国内少有高质量的施工公司能完成我们的设计想法,因此成立了隽执科技公司探索木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一体化,也算是践行了建筑师责任制的较早一批公司。我们的项目以建筑师主导,从前期做建筑设计、室内空间,到后期和工程师一起完成做材料性能研发及节点设计、成本控制等,建筑师都全程参与把控。这样能大幅提高木构建筑的落地完成度,使初期方案效果和最终建成呈现都高度还原,室内空间也尽量保留结构的可视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建筑、结构和空间的张力。比如我们最近将完成的武汉花山展览馆和宜宾项目,建筑师都全程参与了结构的优化设计,巧妙的隐藏钢与木的衔接,呈现纯净的木构表现力和内部空间的秩序感。
我们的设计师同时在研发木结构的各种连接构造做法,一种研究是对木材料和木结构的基础技术,另一种是不断的对木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推敲,探寻如何能够高效建造的工艺与流程,不仅仅包含节点和细节的做法。这些研发逐渐成为我们的技术储备,我们已有几十项国家认证的技术专利,为高效完成未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们完成了很多类型的木构项目,比如商业建筑、展览中心、住宅、度假酒店、办公等等。结合今年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的目标,我们将更加深度的研究木构与碳排放这一发展方向,并重点探究木结构和未来的产业型建筑结合,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城乡建筑领域向低碳方向转型。
ArchDaily:木结构最大的问题,第一高度上不能太高,第二就是防火防腐性能上,这些也是你们项目中的阻力吗?
成执设计(李杰):目前,木结构是会受到一些消防规范和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建造高度,要按照各个类型建筑来控制相应的建筑高度。但规范也在调整,我相信不会太远,木结构在建筑高度上会更大突破。国际上一些超高层建筑中也有木构替代混凝土和钢的新技术,非常希望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推动这件事情。还有一种是心理习惯的突破,目前大多数人对木构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中国传统木构,对新型现代木构理解很不足,其实现代木构在结构、工艺、防火防腐等性能上早已经得到完善解决。
ArchDaily: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均是木结构,结构和装饰的功能都有,您觉得当代木结构和传统木构有哪些区别?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成执设计(李杰):我觉得你说的特别好,木结构既有一定的结构性能,也具有极好装饰性能,所以木构是可以取代一些室内硬装,不仅节省了装饰成本还优化了室内空间舒适度,我们的目标是把木构建筑的结构性能和装饰性能完美结合在一起。
#城市研究:综合体建筑
ArchDaily:商业建筑通常规模巨大,并且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远远小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希望成执规划的建筑可以给城市带来什么?
成执设计(李杰):在新旧迭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会探寻研究的方式包括场所再生、空间体验及材料感知等方面,这也应该是设计师、开发者、城市管理方等大家都共同研究和考量的问题。前些年很多城市的规划层面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城市尺度、道路尺度、交通通达性、以及人车的考量等方面。在城市生活中,道路往往是人生活的第一空间,宽阔的道路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疏离感。最近趋势向好,各个城市在开发层面上讲,强调从大化小,把城市的肌理和脉络缩小,城市规划更多采用类似街坊邻里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原有的大尺度街区,强调场所与人们的互动与参与性,这是很好的变化。
ArchDaily:地产项目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我们可以不去美术馆等建筑,但无法离开住宅和商业空间,那么如何理解区域营造与人之间的关系?
成执设计(李杰):任何一个建筑或建筑群建成后,都自然而然塑造了许多不同空间或者场域,在这个过程中,对周边的人定会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影响。建筑现象学强调的就是一种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以及人与建筑互动所带来的的知觉体验。现在在商业、活动、配套等空间上,我们都会追寻一个聚合效应,让人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的可能性,因此设计也随之发生转变,以前都在做沿街商铺,现在更多的是社区中心,构建一个令人们相互关联、孕育全新事物的场所与空间。
ArchDaily:商业建筑很容易同质化,成执设计的设计特点表现在哪里?
成执设计(李杰):在相同中找寻不同。商业建筑不同于小众公建或售楼处,地产开发运营的基本逻辑是其存活根本,这是趋同,脱离商业逻辑的设计往往陷于形式。成执设计在保证底层逻辑清晰的前提下,努力挖掘每个项目的个体特色,找寻空间的、尺度的、形式上的变化,营造不同。
#人居研究:居住区建筑
ArchDaily:目前的地产项目中功能上有哪些创新突破?
成执设计(李杰):可拓学认为“一切方案都是不完善的,都是可以开拓和改进的”。我们在许多方面尝试新事物,比如未来社区,从原来纯居住的功能变成多重复合的功能,甚至是将办公、商业、交流交往空间组织在一起,智能化家居系统的融入使其发挥多功能、高效率的舒适性住宅建筑运营模式,这几年这类建筑成为我们一个新的探索点。另外,扩大户外生活灰空间,比如阳台设计就有非常大的突破,在这个层面上,未来社区是有非常多的变化和发展空间,也是一种更加绿色和生态的居住方式。
ArchDaily:第四代住宅的核心是什么?
成执设计(李杰):公共空间和复合性的生活功能,包括对户外空间的新处理方式,让人回到人与自然的本来生态链中。比如我们在益阳的项目,每户有大约50平米的空中私家庭院,如同给建筑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增加与自然接触的可能性,扩大多样的社交空间,让人、自然、住宅相互共生。
ArchDaily:住宅还有哪些可以突破?
成执设计(李杰):对于住宅国家有很多强制性的基础规范,这些往往是刚性因素,很难突破,比如一些日照等条件引起的住区规划。但对于怎样的方式让建筑更加精致、空间更加集约、内部更加合理,这是我们对于精细化的设计追求。同时,在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解读上,建筑造型等设计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的地方。我们一直在视觉传达上下功夫,比如从建筑造型、比例关系、材料使用、细节控制,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在遵守强制性规范的同时,努力在不同城市做出有特色的建筑,是我们希望的。即使是住宅项目,我们也一直努力寻找建筑的根源,对于纯粹复制性的项目我们也比较反感。
#经验
ArchDaily:我看到建筑形式都不太一样,此类项目的出发点是什么?建筑的生成逻辑是什么?
成执设计(李杰):地产开发项目,会有一个算账的逻辑。一个好的建筑师必须是好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需把很多数字算清楚,要知道以怎样的方式去找设计着眼点,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经济要素,比如产品户型、土地开发,货值计算等诸多逻辑。然后重新组织,去探寻空间上的突破点,尤其要对周边地块和地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寻求项目独有的特点,这也是我们一般做项目的入手点。
对于地产项目,产品思维算是基础逻辑。设计是最底层的部分,而其他部门会参与并对设计进行优化,若对于建筑,产品逻辑是正常的,地产开发中的各种要求也应该是不排斥的,尤其有些项目中,对设计创新反而有推动的可能性。
ArchDaily:地产项目更多是生活方式营造,在成执建造的建筑世界中,人有怎样的生活?
成执设计(李杰):初始设计中,基本的功能需求是建筑师的基础判断,在深入设计中,我们需要考量更多室内空间变化的可能性,真正一个好的项目,不是现在怎么样,而是考虑到使用者发生改变后,空间还会怎样变化。有时候大家会觉得住宅的户型很容易设计的,其实不然,我觉得国内能真的做好户型的建筑师并不算太多,因为你要精细化的去推敲每一个家具的尺寸,以及人在每一个尺度里的关系。做地产设计最重要的是精细,每一处设计都要思考与推敲,小到卫生间面砖大小和材料如何控制。有些时候地产逻辑下的设计,甚至比一般公共建筑设计难度更高,就是因为对功能与精细化的理解地产型业主会更专业,要求也更多。
比如,有时候有些“大师”的项目设计,在材料选择和细节处理上,耐污耐久性上的考虑几乎为零,一两年后就显得破旧不堪甚至无法使用,我觉得作为建筑师来讲,这是非常失败的。第二,不去认真考虑空间在未来使用的灵活性,包括我刚刚所说的精细化设计层面,会出现功能奇怪、空间不适用等。第三,做很多不美而无用的造型,其实真的没有存在的意义。
ArchDaily:从业这么多年,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想改变什么?想要完善哪个方面,向哪里发展?
成执设计(李杰):我个人来讲,我非常不喜欢“反科技”设计。从社会进步来讲,科技一定是让社会和人的生活更好。有些建筑师会用一种“反科技”方式来做事,是挺浪费社会的资源,也迅速变成可被拆除的设计,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近几年我们公司一直在内部研究推行BIM、参数化等技术,成都公园传奇幼儿园项目表皮采用了参数化设计模拟从上自然倾泻形成的水帘瀑布,白色的铝板呈现出灵动轻盈的视觉效果。云瑶玉璧社区中心,我们则利用幻彩铝板和黑色镜面铝板,金属表皮映衬着光影下的婆娑树枝,使建筑匍匐并消隐在山坡之上,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和材料的进步。
我希望我们的设计能考虑的更深入、更具灵活性及更精细化,让建筑未来能更持久的存在。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改变现有落后的建造模式,使建筑真正的科技化、未来化。
ArchDaily:未来有什么计划?
成执设计(李杰):设计创新,坚持对设计的要求和追求,坚持建筑的落地性和完成度。也是我们公司对每一个设计师的要求。“哪里有思维框架的改变,哪里就有建筑学的变化”,我希望每一个人能把对设计的追求和理解,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理解,都能表现在我们每一次的设计之中。
我希望建筑的缺点更少,我们对建筑设计有一个长远的设想,从建筑、到室内、更全面的追求。第二,建筑设计有一定的门槛,既然可以做好,那么我们希望可以做得更多,充分发挥我们的设计能力。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有追求、有理想的设计公司。